LinkedIn 是專業人士的社群平台,大家都知道不能發生活廢文,而是要透過貼文建立「自己領域的專業形象」。

但是,貼文到底要多專業

🔹 我是程式設計師,是不是該寫我怎麼寫程式?

🔹 我很會數據分析,是不是該介紹統計檢定的方法?

這些都是大家常有的疑惑。其實,關鍵不是內容有多專業,而是內容能不能引起興趣。

前陣子,我看了汪志謙老師的《峰值體驗》,裡面有個很有趣的實驗:

研究者在教室黑板角落寫下 14 個冷門單字,持續 9 週後做問卷調查。問卷中列出許多不常見的單字,請學生選出最喜歡的。

結果發現,學生最喜歡的正是那些出現在黑板角落的單字

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兩件事:

人們會對熟悉的事物產生好感——持續寫貼文一段時間(例如 9 週),有機會讓讀者產生好感。

人們的認知邊界有限——「黑板上的單字」是學生的認知範圍,讀者不會去選沒見過的單字。

所以,如果你的專業內容和讀者的認知「沒有交集」,他們就算刷到你的貼文,也會直接忽略。

太過專業的貼文,只會觸及「跟你有一樣專業深度的人」,也就是你的同業。

大部分人只愛看自己熟悉的東西,反而那些真正需要你專業協助的人(像是正在找人才的獵頭或企業主)根本看不進去。 寫 LinkedIn 貼文,我們都期待能帶來轉職或接案的機會,但寫得太深奧,反而會錯過這些潛在的合作對象。

因此,我建議的 LinkedIn 貼文策略是: 以門外漢為目標受眾 ,要保持專業,但用淺顯的方式表達 ,引發對你的專業領域的興趣和好奇。

因為 LinkedIn 本質上還是社群平台,而社群的核心在於觸及與分享。當內容淺顯易懂,讀者更容易轉發,讓演算法判斷這是受歡迎的貼文,進而推廣給更多人。

所以,不妨運用「漏斗策略」:

🔹 在 LinkedIn 以易懂內容吸引潛在受眾

🔹 引導感興趣的讀者前往專業平台深入了解(像是Medium或者你個人網站)

這樣,你的專業內容不僅能觸及更多人,也能吸引真正有需求的讀者進一步和你合作!


Review Your Cart
0
Add Coupon Code
Subtot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