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專業指導 vs. AI:打造強大個人品牌的關鍵差異
若你的系列文章缺乏策略,你的個人品牌形象也會變得破碎:
這篇文章看起來像管理大師,下一篇像測試開發人員,再下一篇又像求職高手——這樣一來,市場根本無法認清你的專業......
打造專業形象 | 做自己職涯的主人
若你的系列文章缺乏策略,你的個人品牌形象也會變得破碎:
這篇文章看起來像管理大師,下一篇像測試開發人員,再下一篇又像求職高手——這樣一來,市場根本無法認清你的專業......
假設你是後端工程師,但你常在 LinkedIn 發勞資議題、管理的文章,那麼,最後大家對你的印象就不會是「後端工程師」,而是「關心勞資議題的人」。這樣一來,當有企業在找後端工程師時,他們不會想到你......
太過專業的貼文,只會觸及「跟你有一樣專業深度的人」,也就是你的同業。大部分人只愛看自己熟悉的東西,反而那些真正需要你專業協助的人根本看不進去......
當你開始收到的詢問問題,越來越聚焦在你的核心主題,甚至提問者認為「這個問題只有你能回答」,那恭喜你!你已經成功建立了個人品牌......
受眾讀者是不會幫你想你可以幹嘛的。不信你現在去翻一個人的 LinkedIn,試著思考 :這個人的專業可以怎麼樣和你的工作結合?絕對不會有人那麼無聊花時間做這件事......
就像買東西一樣,如果賣家把產品說得太完完美,我們的期待可能太高,反而容易失望。但如果一開始就清楚說明產品能做到什麼、不能做到什麼,反而比較容易獲得信任......
『熟悉感』會產生好感,這雖然詭異,但是人類大腦確實是這樣運作的。等到他們遇到需求的時候,第一個想到的,就會是那個常常出現在他們生活中的你......
因為每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地方,承認自己的不足,反而能讓別人更信任你真正專業的那一面。所以下次寫LinkedIn貼文時,不妨試試看:除了分享自己的專業......
但一篇真正好的文案,關鍵在於:「文章能不能走進讀者心裡,關鍵其實不是文字寫了什麼,而是讀者『看完』內心會留下什麼。」
如果你的工作領域很難在 LinkedIn 發揮,或是你對工作已經生無可戀、下班後根本不想提起你的本業工作,不妨試試看規劃一個『非本業的』專業服務......
其實我每次開始『新的創作主題』的時候,我都不知道我到底喜不喜歡這主題、不知道自己可以撐多久?但是『創投公司』在投資的時候,也不會只投資一家公司吧......
即使你寫了一個常見的貼文主題(職場心得、人生體悟哲學、心靈成長.....)、或者讀者不見得認同你的文章的觀點,只要保持獨特的寫作風格,會大大提高讀者點擊和閱讀的意願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