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『個人觀點』比『專業教學』更能建立你的品牌

LinkedIn是個社群平台,不是搜尋引擎。想想學東西的人,會去Google、YouTube、Coursera,不會靠『刷動態牆』學習。
當你在LinkedIn上貼一篇精心撰寫的教學文時,你的讀者很可能只給你3秒,然後滑掉......

在LinkedIn寫文章,想要看起來很專業,是大家常見的目標。

但我的經驗是:有專業感的文章,不等於要寫「專業文章」。

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繞,但意思很簡單:

我們的目的是讓人感受到你很專業,而不是在LinkedIn上變成一個線上講師或記者


什麼是「報導性文章」和「純教學文章」?

報導性文章,指的是像新聞稿或專業雜誌一樣的內容,例如:「AI技術近年發展趨勢」、「三大行銷工具比較」,這種文章語氣中立、架構完整,很像你幫讀者做了很多整理。

純教學文章,則像是「教你五步驟完成GA設定」、「怎麼寫出一份好履歷」,內容直接傳授知識,有時還會附上步驟和範例。

這兩種文章都很專業——但是,太客觀。

而太客觀,是對建立個人品牌最不利的。

你不會因為看到一篇新聞,而覺得『這個記者很值得關注追蹤』吧?你需要更有觀點一點。


個人品牌,需要「個人」

「個人品牌」的重點在於:有個人、有態度、有故事。

當一篇文章寫得像是維基百科或教科書,讀者學到東西了,但他們不會記得你。

這就是我不推薦在LinkedIn貼文上經常寫『純報導性』或『純教學文』的原因。

因為它們沒有你的聲音,沒有你的觀點,也沒有你在解決問題的經驗。


再來一個現實面:大家真的不會看那麼久

LinkedIn是個社群平台,不是搜尋引擎。想學東西的人,會去Google、YouTube、Coursera,不會靠刷動態牆學習。

當你在LinkedIn上貼一篇精心撰寫的教學文時,你的讀者很可能只給你3秒,然後滑掉。

這不是你寫得不好,而是這個平台本來就不是適合教學的地方。

所以如果你真的很想分享知識—— 那就用故事包裝,用觀點切入,讓讀者秒懂、秒痛,才有機會繼續往下看。


什麼是「秒懂、秒痛」?

「秒懂」是讓讀者一看就明白你要講什麼; 「秒痛」是讓讀者覺得:「啊,我也有這個困擾。」

這兩件事,是讓貼文有效的關鍵。

如果你只是丟知識出來,很可能讀者會覺得:「這跟我有什麼關係?」

舉例來說:

如果你寫一篇介紹某技術的歷史沿革、成本效益比較,讀者通常看兩句就滑掉。 因為他們根本不在意這個技術演進了什麼,他們只想知道:這跟我工作、生活有什麼關係?


怎麼寫才有效?分享「你怎麼解決問題」

最好的做法,是寫你自己『怎麼用』你的專業解決『自己遇到的問題』。

例如我曾經寫過一篇反應很好的文章,是「到底要不要做LinkedIn身份驗證?」

這篇文章沒有什麼知識點,我只是分享了我的經驗: 我做過身份驗證,發現曝光沒有增加,還差點因為名字變成羅馬拼音,讓舊讀者找不到我。

這個故事很好懂,但大家看完文章會從「我該不該驗證?」到『我好像知道該不該驗證了』。因為知道了一些原本不知道的事,文章價值感就提升。雖然一點知識都沒有,但是透過個人經驗解決疑惑。


觀點不等於武斷,但觀點需要包裝

我知道很多人不敢寫自己的觀點,怕被批評、怕被說「憑什麼敢這樣講」。

沒錯,如果你太過武斷,確實容易引來爭議。

但你可以用故事來包裝。

好比「到底要不要做LinkedIn身份驗證?」我最後也沒勸大家要驗證或不驗證,我只覺得驗證對我沒有那麼必要。

所以你可以把你的經驗寫的更具體:「我在什麼樣的情境下,試過什麼方法,學到什麼。」

這樣寫,有立場、有情境、有參考價值,讀者會更信服你,也會更願意留言互動。專業的價值,在於根據不同情境,給出適合的建議。

就像醫生看診,不會只有一個標準答案。 你媽媽感冒和你感冒,吃的藥也可能不同。


結語:讓讀者想起你,而不是只記得知識

所以,最有價值的貼文主題是什麼?

不是單純教學、也不是新聞快訊,而是——你如何用你的專業,解決一個真實的問題。

讓讀者看到:「如果是我遇到這個狀況,我也想找你幫忙。」 讓人心裡浮現一句話:「這人好像真的懂我在煩惱的事。」

這樣的貼文,不但展現了你的專業,也傳遞出一種「我能幫你」的訊號。久而久之,就會吸引到更多人發案子給你、找你合作,甚至主動介紹工作機會給你。

不是因為你寫得多專業,而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你能用專業帶來改變

這才是 LinkedIn 最有力量的寫作方式。

Silvia
Silv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