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kedIn用戶花費最多時間的區域是「動態牆」,因此貼文成為你出現在大眾目光下的第一個接觸點,是他人認識你的重要途徑。
我常將『LinkedIn貼文』、『個人檔案頁面』和『面試』的關係比喻如下:
⭐️ LinkedIn貼文 – 相當於產品的廣告文
⭐️ LinkedIn個人檔案頁面 – 等同於簡潔的產品功能“說明書”
⭐️ 面試 – 類似於快速的產品demo,你快速地秀一下自己能力。可能包括筆試或與主管面談,以了解彼此的期望
這三個接觸點是有先後順序的。 就像購買商品時,產品說明書雖然重要,但受限於時間或其他因素,我們通常不會詳閱說明書,也不會深入研究所有相似的產品。
以我最近想買掛燙機為例,第一步是尋求身邊人的推薦,問大家有沒有買過,這與職場上的人才內推機制類似。
若身邊人都沒有相關經驗,我會快速篩選出三四種產品,再來細細比較,參考他人的介紹文章、使用心得影片和廠商的廣告。這些短暫的接觸就是廣告,協助我做出決策。
有趣的是,這些被初步篩選的三四個產品,並非因為我實際了解它們的強項、或是功能真的優於其他剩下的100個產品,而是因為「我對這些品牌有好感」,不見得是『喜歡』而是『相信』。即使我們理性地知道:有些只是代工廠貼牌,可是品牌的對我們影響力就是存在,這就是品牌的威力——不戰而勝。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大家如此重視個人品牌,因為品牌的影響力超越單純的廣告。我認為,在求職市場中,品牌力可能僅次於內部推薦和強力人脈,強力人脈像是「ㄟ 學弟,我們公司有個缺,你要不要來試試看?」
那麼,如何在LinkedIn上建立個人品牌呢?
一則宣傳自己能力的貼文是『行銷廣告文』。而一篇能夠幫助『與你有相同困境的人』的文章,則能為你帶來品牌形象。 當其他正在尋找人才的人偶然看到你的貼文時,他們會期待「他似乎能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!」,或者個是「啊!原來這問題還可以這樣解啊!」。
就跟我選掛燙機一樣,未來他遇到其他問題的時候,你在他心中想求助的『專家排行榜』就是那前三四名。即使你沒有直接宣傳自己有多優秀,專業的形象也會逐漸累積。
所以為什麼我會建議你的『個人品牌文案』,要帶入情境。最重要的別人看完之後,明確知道你的價值在哪,我想強調的是:你的形象是來自別人的感想、感受。
如果你不想每則都發『行銷自己的廣告文』,或者你暫時還不想標註 # opentowork
來向市場發出「求售中」訊息,那麼專注經營個人品牌,是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方法之一。
而且現在是不是# opentowork,只會吸引【機器人留言】?
我的服務:
- LinkedIn個人品牌文案策略指導
- 文案寫作服務 : 商品使用者案例、商品文案、個人職涯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