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寫文章就會有自己的【人設】?小心這個陷阱!
關於人設,有時候它不只是你的職稱。
在 LinkedIn 上,你可以在基本資料裡填上自己任職的公司、頭銜,這些資訊也會出現在你的名字下方。
舉例來說,假設你是一名後端工程師,你的 LinkedIn 會顯示這個頭銜,理論上這也是你希望別人對你的定位。
但問題來了——寫下這個頭銜,就代表別人真的會這樣「定位」你嗎?
別人記住了另一個你
我原本也期待自己的定位很明確——我是數據分析師,我的同事和主管應該會覺得我是「擅長數據分析的人」。
直到有一天,我發現事情不太對勁。
有一陣子,我在辦公桌上擺了幾盆植物,讓工作心情更好,而且養植物滿療癒紓壓的。其中一盆是「琴葉榕」,據說是能讓所有植栽新手,都誤以為自己是綠手指的植物。果不其然,我每週看著它長高、綠意盎然,漸漸地整株植物高過了辦公桌座位隔板,看起來超搶眼。
某天,一位平常幾乎不跟我說話的高階主管突然走向我,問我:「我桌上那棵快死掉的植物該怎麼救?」
過沒多久,隔壁部門的同事打翻了他的多肉植物,第一個想到的也是來找我求救。
這時候我內心一陣困惑——等一下,我不是數據分析師嗎?為什麼大家找我幫忙的事情,跟數據完全無關?
人設不是自己喊,別人就會買單
雖然我的職稱是數據分析師,但問題是,我的同事從來沒有和我合作過數據相關的專案。他們沒有直接體驗過我的專業,反而因為每天看到我桌上的植物,把我當成「園藝達人」。
如果連認識我的同事,都不會在有數據需求時想到我,那更別說陌生人了。最後,因為植物長得過於高大,我只好把植物搬回家。
這件事讓我在經營 LinkedIn 時格外警覺。
如果不刻意經營,讓形象「自然發展」,最後可能會讓你獲得一堆你根本不想要、也不擅長的機會。
你發的文章,決定了別人對你的印象
假設你是後端工程師,但你常在 LinkedIn 發勞資議題、管理的文章,那麼,最後大家對你的印象就不會是「後端工程師」,而是「關心勞資議題的人」。
這樣一來,當有企業在找後端工程師時,他們不會想到你。你原本期待的轉職機會、合作機會,可能因此擦肩而過。
不妨現在就看看:
你的職稱,和你發的內容,是否一致?
如果你是陌生人,看到這樣的版面,你會想要提供什麼機會給這個人?
這些問題,值得思考。
至於我呢?在成功養死一盆藍冰尤加利後,我已經徹底認清,自己沒什麼園藝天分。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想學習更多 LinkedIn 寫作技巧,歡迎關注我,或訂閱我的電子報!
✦ 寫作合作
✦ 文案需求
✦ LinkedIn 個人品牌經營課 / 教練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