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LinkedIn貼文最大的收穫是什麼?
如果你問我,找工作的過程有多痛苦,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:
「當我最想換工作的時候,往往是最沒力氣找工作的時候。」
早年,我畢業後進入一家生技醫療器材公司,做了幾年後,我發現自己的定位和公司方向完全背道而馳——薪資成長不如預期、未來還得頻繁出國出差,這對我來說根本不是理想的生活。(對,我是那種對出差很提不起勁的人)
更糟的是,每天上班的動力越來越少,我開始害怕聽到老闆走過來說:「下個月要派你去demo產品五天。」
其實,早在痛苦累積到極點之前,我就隱約知道自己該換工作了。但那時候,我還沒到「非走不可」的地步,心裡總想著:「再撐一下吧,說不定會好轉。」
結果呢?工作越來越忙,每天疲於奔命,等到我真的下定決心要換時,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時間準備履歷,更別提研究職缺、投出去、然後跑面試。
那段找工作的日子,簡直是一場噩夢。將近四年的求職空窗期,讓我對求職市場完全脫節。
投出去的履歷石沉大海,好不容易有面試,還得硬擠出時間準備,卻常常發現職缺根本不適合我。這種「急病亂投醫」的感覺,不只沒有效率,還讓我更害怕「找工作」這件事。從那之後,我下定決心:絕不要再次陷入這種被動的窘境。
傳統求職建議,對我來說行不通
很多專家都說:「那你就該平時多投履歷、多去面試,保持求職敏感度啊!」
聽起來很有道理,但對我這種普通上班族來說,實在太不實際。
當我對現職還算滿意時,我哪有動力去更新履歷、研究職缺,甚至跑去面試?就算坊間建議「開放履歷讓人找你」,我還是得花時間判斷每個機會適不適合,感覺就像提前為一份還沒決心要換的工作做功課——完全提不起勁。
於是,在出社會十幾年裡,我幾乎從沒在「工作還OK」的狀態下認真準備求職。直到後來,我才發現:這種「等到不爽再找工作」的模式,根本是惡性循環。越拖到最後一刻,越痛苦、越沒效率。
誤打誤撞,我找到更好的方法:經營LinkedIn
後來,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我的想法。我因為想記錄和喜歡分享,開始在LinkedIn上寫一些工作想法與技巧,分享自己的數據分析經驗,沒想到,竟然有獵頭主動找上門。
他們會先跟我聊聊我的現況、經歷和期待,然後介紹手上的職缺。這過程就像一次輕鬆的「雙向摸底」:我告訴他們我在做什麼、想要什麼;他們告訴我市場上有什麼機會。
如果雙方覺得有譜,才開始正式進入履歷和面試環節。這種方式,完全顛覆了我對找工作的刻板印象——不需要我先耗費大量心力投履歷、研究職缺,而是讓機會主動靠近我。
更重要的是,我不需要在「現職很滿意」或「現職很痛苦」時勉強自己做準備。只要平時經營LinkedIn貼文,我就能保持跟市場的聯繫,等到真的想換工作時,一切都水到渠成。
當然,如果你是那種投履歷無往不利、面試所向披靡的人,可能不需要這種方法。但像我這樣的普通上班族,經營LinkedIn貼文,不只比傳統求職省力,還能讓你在職場中隨時處於「可見」的狀態。
對我來說,這最大的收穫是:
我可以在現職穩定工作時,輕鬆和市場保持接觸;等到想換工作時,不用再從零開始。
所以,如果你也跟我一樣,害怕那種「想換工作卻無從下手」的無力感,不妨試試看。從今天開始寫一篇貼文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