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增加自己的市場身價,為什麼不能「只靠履歷」決勝?

我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 : 如果把「個人」比擬做「一間公司」,你的履歷就會是財報。定期更新履歷,就是你把自己這一季、這半年、這一年的為公司帶來的效益「用客觀的數據呈現」。

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每個「履歷優化」的建議,都是告訴你,你需要把工作成果「用數字」呈現,因為財報沒有形容詞,都是赤裸裸的數字。不過,如果你想要轉職,獲得更好的發展,除了用「履歷數據」呈現說服別人,你還需要「告訴你的投資人你的潛力」

這是什麼意思呢?如果你還記得2023年初,微軟花了幾億美金買openAI股權,當時候外界質疑「openAI獲利模式」都還沒明確,這個投資真的值得嗎?

畢竟那時候openAI還在燒錢,財報難看到不行。但微軟看到的是未來市場行情 : 人類對於AI工具的龐大需求。也就是「openAI的能力」可以幫助微軟實現「嚮往的未來」,現階段財報數字多爛,真的也沒那麼重要,所以在某些時刻,潛力比財報數字重要。

你買「市值型」股票的時候,除了參考過去財報,還會關注未來上漲的潛力。公司是如此,個人也是如此。如果你想要提高自身的市場身價,除了好好在現職努力做出成績,也要讓市場看到你的潛力。定期產出LinkedIn貼文就是一個向「未來可能買家」大聲宣傳自己的方法。

讓未來買家對你產生期待

你累積的「能力、經歷」是否剛好是「某個組織、某個公司想要構築的藍圖中」剛好欠缺的、或非常想要的?

我教學生寫貼文的時候,我會強調每則貼文需要讓別人對「你的能力」產生期待,最好是讀者看完你的貼文「腦海已經在思考,這個人…好像對我們公司未來某個計畫可以幫上大忙!」,燃起他對你的興趣。

所以寫貼文的時候,不單單只是描述:「你為現在任職公司帶來多少價值?」(財報漂亮),同時也要傳達你的潛力,激發買家對你的期待感。

一篇能表達個人品牌、個人優勢的貼文,我會建議暫時先不要用現職公司、以及現在的頭銜描述自己,而是著墨你自身優勢,來提高你個人的市場價值。畢竟你寫貼文目的應該不是讓現在老闆看到,而是未來的某個合作對象或者新東家發現你。

Review Your Cart
0
Add Coupon Code
Subtot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