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我在家裡聽一個關於房屋翻修的 podcast。專家正在解說現在很多人都透過軟裝來呈現個人風格,比如說【侘*極風】之類的。(備註:侘,讀作ㄔㄚˋ,與分岔的岔同音)

我把節目播放出來,老公剛好聽到幾個片段。他突然問我:「為什麼居家風格要用『恰吉風』啊?」聽到這個問題,我笑得停不下來。明明不是在討論萬聖節裝飾,怎麼會有這種誤會呢?

這個有趣的小插曲提醒了我們一件事:你專業領域中的術語或新概念,可能對外行人來說完全是天書。因為腦中沒有這個詞彙的概念,他們會不自覺地把它理解成自己熟悉的詞,產生許多誤會。

平常生活中或許笑笑就過了,但工作或跨領域合作呢?

專業解釋的迷宮:如何避免陷入?

最近,我參加了 AWS 舉辦的 DeepRacer 賽車活動。

參賽者需要整天撰寫和修改程式,目標是讓小賽車以最快速度完成一圈賽道,用時最短者勝出。這其實是機器學習中「強化學習」的實際應用,但參賽者不限背景。

比賽進行到一半時,有位參賽者向顧問提問:「老師,Learning rate 這個參數是什麼意思啊?」這個問題顯示提問者可能不是相關背景出身。

顧問回答說:「我的回答你可能聽不懂,不過就算了,聽聽看。Learning rate 是根據 gradient descent 而得的一個參數。」

顧問的回答沒錯,但前提是聽者需要了解 Learning rate 和 gradient descent。

然而,既然連 Learning rate 都不懂,對方大概也不會知道 gradient descent 是什麼吧。我不禁在想,如果是我來回答,會怎麼向同事解釋呢?要在短短幾秒內想出一個淺顯易懂的解釋並不容易,這個技巧其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。

所謂的專家,就是要學會用外行人聽得懂的話來解釋自己的專業。這也是我每次幫學生修改貼文時,最費心思的地方。

你可能會認為 LinkedIn 的專業貼文應該只談專業,但如果沒有用外行人的語言來堆疊,其實很難讓讀者感受到你的專業度。

現在大多數公司職位都需要跨領域、跨團隊合作,這種溝通能力非常重要。我們在跨領域合作時,總是會傾向和「說話讓你聽得懂」的人合作,因為他們能夠準確對焦問題。

LinkedIn 貼文正好可以展現你的跨團隊、跨領域溝通能力。寫 LinkedIn 貼文的好處是,你不用在短短幾秒內解釋清楚。你可以慢慢琢磨字句,確保你的專業能力和價值能被所有人看見。這樣一來,你就能避開「專業詛咒」,讓你的專業真正發光發熱。

Review Your Cart
0
Add Coupon Code
Subtot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