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我和一位企業的「Podcast企劃」開會,會議主軸是聊關於「LinkedIn社群」在求職過程中,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輔助角色。
我不是很確定之後上節目的時候,有沒有時間聊到,所以趁著我記憶還新鮮的時候,我來聊聊我「如何定位LinkedIn?」 對我而言,LinkedIn是可以快速測試市場的『動態環境』。
LinkedIn畢竟還是社群,每天的資訊量都非常龐大,而使用者也來來去去。投履歷其實比較偏像「靜態」,如果我投遞我的履歷到某個公司,應徵某個職位後,除了被通知「對方公司已打開你的履歷」之外,我再也不能做什麼調整,接下來是漫長的等待。
內心開始上演各種小劇場,我覺得很焦慮。
而LinkedIn對我而言比較輕鬆,我可以不用特別去糾結「為什麼他沒看我的貼文」,我只要專注「我想要帶給大家什麼價值」,我並沒有要針對「哪一個人喊話」,我是對某一群人展示。
我會有這樣的體悟,是因為我改變LinkedIn經營主軸幾次。從「數據分析」相關的分享,改為「個人品牌文案教學」。改完後的兩個月,再也沒有「數據分析獵頭」來找我,因為我對數據獵頭已經沒價值、我『看起來』不太會想再找數據工作(不管這是不是事實)。
轉換主軸後,反而比較多人私訊告訴我「你的文章很不錯!對於我經營個人品牌有很大的幫助!」、「想了解你的LinkedIn個人品牌服務」,甚至前陣子有「內容變現公司」,問我要不要用他們的平台販售文章。
我知道投履歷不能和LinkedIn貼文劃上等號。沒錯,獵頭來找我,我還是要投履歷給對方審核,但是我終於不用「自己通靈與被動等待」,我有個人可以討論和詢問,我覺得對我幫助非常大。
這就是我用LinkedIn覺得最大收獲,也就是直接面對一大群人。所以我會覺得LinkedIn社群,比較像是一個人潮洶湧的市場,你可以把自己的「價值曝光」,如果有人駐足停留、並詢問價格,我會知道我怎麼調整。例如:我是在夜市裡賣服飾的老闆,如果有人走進我的店面,問我說「請問這件黑色上衣的M號,還有嗎?」我至少知道我可以多準備哪些庫存,也知道市場狀況,快速地調整自己。
如果你也很想利用LinkedIn這個特性,特別要注意是否有做好『精準價值呈現』。來找我的獵頭,他一定是覺得:這個人有機會應徵上某個缺。意思是他有機會可以賺到獎金,我對他有價值。
來找我問「教練服務」的讀者,一定也是看到我能提供「個人品牌經營」的價值、或者幫內容販售平台帶來利潤。
有些貼文流量很好,但是卻沒有辦法一眼看到價值,就像是在夜市裡大聲播放音樂的攤販,雖然吸引到了注意力與目光,但客人卻不是很確定:「那間發出巨大聲響的店」是一間超好吃雞排、還是經典麵線糊。別忘了檢視自己能否把『自己賣點』(也就是你的價值)呈現出來。
📌我的服務:
🖋️ LinkedIn個人品牌文案策略指導
🖋️ 文案寫作服務 : 商品使用者案例、商品文案、個人職涯故事
合作或提問信箱:brand.pulse.su@gmail.com
訂閱專欄 : https://www.linkedin.com/build-relation/newsletter-follow?entityUrn=72324078689839308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