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「爆文」不等於個人品牌?教你寫出「非你不可」的貼文

LinkedIn演算法推的是『貼文』本身,而不是作者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寫了一篇爆文後,下一篇也很難有機會再爆.....

你在 LinkedIn 上看過這些文章嗎?

有人分享「AI 工具如何改變職場」,有人教「履歷怎麼寫才吸睛」,還有不少討論「跟老闆溝通的 10 個訣竅」。這些主題都很棒,我相信它們真的能幫助許多讀者。

但長期下來,別人會記住你是誰嗎?

讓我們來想像這樣的場景:

某位創作者寫了一篇爆文:「如何在 Z 世代職場做績效管理」,獲得了數千讚、數百次分享。

下一篇,他寫「企劃提案的 5 個秘訣」,再下一篇是「用 Notion 提升工作效率」。

這些文章本身都很有價值,但如果你是一名獵頭,你會認為他適合擔任年輕團隊的主管嗎?還是會有點猶豫,不確定他的專業領域究竟是什麼?

身為讀者,你會怎麼看待這位創作者?

甚至我會更悲觀,我會覺得在還沒有「建立出個人品牌」之前,讀者不會意識到:原來這三篇貼文是來自同一位作者。或者,這三篇文章不見得會被同一個人看到。

這是為什麼?

LinkedIn 的演算法會優先推送熱門、互動率高的貼文,這意味著許多爆紅的文章,往往是因為剛好符合了當下讀者們的需求,而不一定代表那位作者的專業就與內文主題一樣。

簡單來說,演算法推的是『貼文』本身,而不是作者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寫了一篇爆文後,下一篇也很難有機會再爆。

既然,讀者不會每次都看到你的貼文,就無法把「分享職場心態的那篇超級爆文」和下一篇普通流量的「業務開發技巧文章」連結起來。

所以既然如此,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更耐心、細水長流的策略。

個人品牌的關鍵:建立一致的專業印象

既然爆文沒辦法建立個人品牌,那到底什麼才可以?

成功的個人品牌,並不取決於每篇貼文人氣,而是在於讓讀者對你建立「穩定且明確」的印象。例如:

  • 有人專門分享 AI 小工具,久而久之,讀者一看到他的貼文,就知道他精通這個領域。
  • 有人擅長講公司財務,每次的內容都圍繞財報分析,讓人覺得他很專業。
  • 還有軟體開發者,專門討論 Scrum 怎麼優化,時間一久,一想到 Scrum,大家就會想到他。

這才是個人品牌真正的價值——當別人需要某個專業時,第一個想到你。

我知道爆文很吸引人,但真正帶來機會的,不是流量,而是信任

看到什麼話題火紅,我們可能會想模仿:「我也寫面試技巧,應該會受歡迎吧!」

但試想,如果 1000 人同一天都發表「面試官應對術」,你的文章真的能脫穎而出嗎?

即使一篇爆了,下一篇呢?你希望別人記住你哪個專業領域?

LinkedIn 是專業社群平台,熱門主題的競爭本來就激烈,就算流量再高,也不代表有人會因此主動找你合作。

很多人會忽略一個關鍵點——流量讓你被看到,但真正的機會,是來自別人對你的信任。我們相信的都是在某個領域深耕的人。

選擇一個你能持續深耕的主題,哪怕每篇流量不高,只要長期堅持,讀者就會開始認同你的專業。

舉個例子:

假設你是一名行銷人,但行銷領域很廣範啊,從廣告投放到品牌經營都有。千萬不要每種行銷主題都分享。

如果你決定專注於「如何做廣告投放」的經驗分享,那麼一段時間後,市場上就會有更多人認識你,甚至主動來請教你這方面的問題。市場反而能更快地就記住你是「行銷專家」

相反地,如果你今天寫廣告投放,明天聊品牌經營,後天談社群行銷,反而讓人難以抓住你的核心專業,因為內容過於發散。

我的建議:從你擅長的領域開始

與其追逐熱門話題,不如問自己:

  • 我每天的工作內容是什麼?
  • 我能提供哪些獨特的見解?

聚焦,才能讓你的個人品牌更有價值

如果你還在猶豫該選擇什麼主題,或是不確定怎麼寫才能讓人記住你,別擔心。

我是 LinkedIn 個人品牌文案教練,專門幫助職場人士找到自己的內容定位,寫出有影響力的貼文。

如果你想讓你的 LinkedIn 貼文從「還不錯」變成「非你不可」,歡迎來找我聊聊,我會帶你一步步打造屬於你的個人品牌!

感謝你的閱讀,期待聽到你的故事!

Silvia
Silv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