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參加我LinkedIn講座的學員問到:「如果我想#轉職 ,我的動態貼文該分享什麼內容?」
我先來定義兩種轉職的面向:
1️⃣ 轉領域,不轉職務
例如,一位”行銷經理”從食品行業轉到科技行業,或一位”人力資源專員”從教育機構轉到金融公司。
2️⃣ 轉職務,不轉領域
例如,在同一家藥物製造公司中,從研發部門轉到採購部門,或是從人資部門轉到行銷部門。
📌 【轉領域,但不轉職務】
這個狀況,貼文分享相對簡單,因為職務不變,只需要在分享的文章中多強調職務專業,淡化產業背景的描述即可。 舉例來說,我曾經分享過關於我的數據工作心法。雖然我在汽車產業工作,但我不會特別強調產業內的專業知識,這樣的分享方式可以讓內容的擴散度更廣,看到我LinkedIn而找我面試的公司,包含:零售業、金融業、軟體業都有。
📌 【轉職務,不轉領域】
通常會問這個問題的人,多半都是這一類。 想要在職務上轉職,因為覺得自己缺乏相關經驗,所以LinkedIn經營困難。 假設你在做人資工作,並且有五年的經驗,現在想要轉職到行銷企劃,該如何分享相關的貼文呢?
✅找出職務交集
我的建議是找出兩個職務之間的交集。如果你想轉職到行銷相關職位,應該是做人資工作時,嘗試過一些行銷相關的工作內容,這有可能也是你想要轉職的原因。
例如,人資的工作可能包括薪酬、招募、培訓發展、組織管理、勞動法規遵循等。
與行銷最相似的可能是『招募』,因為行銷是在協助銷售產品,而招募則是在幫助公司銷售「職缺」。 以下是一些職務間的相似點:
1️⃣ 寫廣告文案 和 人才招募文案 需要的技能類似。
2️⃣ 經營產品品牌 和 雇主品牌 有相似之處。
3️⃣ 產業商展活動 和 就業博覽會 相似。
4️⃣ 行銷廣告投放 和 徵才廣告投放 相似。
也就是將人資經驗轉化為行銷角度 當你能夠把人資招募的經驗用「行銷工作的角度」來詮釋時,不僅可以在LinkedIn上公開分享相關經驗,也可以在公司內部尋求轉職機會。 你可以用這樣的角度說服老闆和主管,讓他們知道你也想嘗試行銷部門的工作。
甚至可以主動提出幫忙行銷單位做相關專案。 雖然這樣會比較累,但沒有實際經驗確實比較難轉職,這是必要的代價,而且在公司內部轉職成功率更高。
🔔小心轉職風險
我要提醒的是,如果你做的工作和你想要轉職的工作,沒有任何交集,你需要確定你想轉職,是因為什麼原因?
畢竟你沒有相關經驗,很可能轉職後和你想像不同,成功機會很低,就算成功你也可能不喜歡。 貿然轉職可能會導致你跳入不喜歡的職務。建議還是先找到交集,體會相似的工作項目,再來評斷,不過這些經驗你都可以記錄下來。
📍我的轉職經驗
我自己也有轉職的經驗,當時也是透過找到交集的方法,找到了下一步的方向。 在我的第一份工作中,我從事醫療器材的研發工作。在研發部門待了一陣子後,我想嘗試其他工作,便利用和其他部門合作的機會,體會不同職務的工作內容。
❌ 和QA品保部門合作時,接觸到法規相關的工作,發現自己不喜歡搞ISO等等規定。
❌ 和製造部門合作時,發現自己不喜歡產線工作。
❌ 和業務部門一起向客戶展示產品,發現自己不喜歡出國出差、不斷拜訪新客戶。
⭕️ 和QC品管部門合作時,發現自己很喜歡統計學,雖然我覺得很難。
⭕️ 和資訊部合作時,發現自己很喜歡統計演算法和資料整理,雖然我不很懂。
因為這些經驗,我做出了轉職排序比較,進一步想嘗試往數據領域發展。 我就買了幾本資料統計的書、買了Python課程,下班後小小研究了一下,發現自學太慢、沒技術、空有擦邊的工作經驗,很難真正轉職,決定回學校把必要資訊技能補足、跨過技術門檻(學歷門檻)。
所以回覆學員的問題,我的看法是:轉職務,必須先與現職交集(交集面積越大越好),再把交集的工作項目當為貼文主軸,如果這是你想要轉職的方向,你就可以更輕鬆地寫出引發共鳴的貼文內容。
📌 我的服務:
🖋️ LinkedIn個人品牌文案策略指導 (請直接私訊)
🖋️ 文案寫作服務: 商品使用者案例、商品文案、個人職涯故事 (請直接私訊)
✉️ 信箱: brand.pulse.su@gmail.com
免費訂閱個人品牌專欄: https://lnkd.in/ggurDwY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