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我接了一位 Podcaster 的案子,協助撰寫邀訪信。因為他的節目有一半需要邀請來賓,所以我負責撰寫邀訪信,邀請其他優秀的 Podcaster 上他的節目。

在執行案子過程中,我覺得最有趣的挑戰是「邀訪沒有明確商業定位的 Podcaster」,例如:

  • 擅長訪談他人,但較少分享自己故事的創作者
  • 以陪伴、閒聊為主,沒有清晰主軸的節目

這類的邀訪對象,我常寫出非常空泛的邀訪信:「感謝你製作如此棒的節目,帶給聽眾啟發和陪伴。」每次寫完,我都很沮喪,因為這種內容幾乎可以套用在任何來賓身上,根本無法打動對方。

產出困難的根本原因是:這類創作者缺乏具體的商業模式,難以與『業主的節目主軸』產生實質連結。相比之下,有明確定位的創作者,邀訪信的品質和成功率就高得多。

舉例來說:

  • 邀訪投資理財專家,可以寫:「我們聽眾多為上班族,能否分享月薪五萬元的理財方法?」
  • 邀訪職涯顧問,可以提案:「我們聽眾很好奇,如何做好『不離職的職涯探索』?」

關鍵在於我可以將『對方的專業』與『業主節目需求』緊密結合,雙方可以規劃出吸引人的內容。而且也因為對方能一眼看出自己也能受惠(宣傳自己節目和專業),所以邀訪成功率提升。

但純陪伴型的 Podcaster 就相對困難,因為他們的價值本就在於陪伴、聊天和訪談。我的業主似乎無法找到互惠點。

這讓我想到 LinkedIn 求職也是如此。獵頭和人資希望快速找到合適人選,求職者則期望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,這正是互惠的基礎。

然而,如果貼文純粹是陪伴性質,很難在 LinkedIn 上創造機會。因為受眾無法立即判斷作者的專業領域,即便貼文有流量,也難以轉化為實質性機會。

這就是為什麼過度重視貼文流量或按讚數是個陷阱。高流量可能只代表你提供了良好的陪伴感,但真正的問題是:你的受眾是否精準?

對於閱讀到這裡的你,不妨進行一次 LinkedIn 動態貼文健檢:檢視你的貼文主軸是否緊扣專業技能?唯有內容聚焦核心專業,人資和獵頭才能一眼看見你的長處,進而提供更多職涯機會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Review Your Cart
0
Add Coupon Code
Subtot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