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概兩年多前,我第一次認真玩LinkedIn的時候,打開一看,哇,全是英文貼文!
留言區也是清一色的英文。心裡就想:「天啊,這裡的人是不是只看英文?是大家中文不太好嗎?我用中文發文會不會根本沒人理?」
坦白說,那時候的我有點驚慌失措耶,覺得這個平台的氛圍跟我不太搭,我不是那種上班會穿正裝、化妝,甚至我也不會特別想要進外商大公司,那我在LinkedIn中不就是異類嗎?(⬅️但這很可能是初期使用者的刻板印象)會不會遭受排擠啊?我會不會看起來很愚蠢?
即使我想要跟風,學大家發文方式,但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把我的這種風格的文字,寫成英文版。而且那時候生成式AI還沒流行,我連快速轉成英文版都做不到。
我腦海中就是那麼多糾結,真的讓我好掙扎,但我那時候還是決定鼓起勇氣發了好幾篇貼文。
純綷是因為我希望能夠把這裡的人,導流到我的IG讀書帳號。(雖然這個策略很奇怪,畢竟IG的自然流量應該比LinkedIn高,受眾也不太一樣,所以想當然效果奇爛無比,但我當時就是一股腦往前衝,也沒管別人怎麼看。)
結果呢,我完全不管什麼英文文化,直接用中文發文,還搭配圖片,硬著頭皮推我的IG內容。
不過這兩年下來,我發現LinkedIn上的中文貼文真的變多了!
大家好像也開始接受「用中文發文沒什麼奇怪的」。不像以前,很多人覺得這裡是英文專區,寫中文會很突兀。
現在這個轉變還挺有趣的,但每次上課,還是會有同學問我:「老師,中文跟英文到底怎麼選?」所以今天就來分享我的看法,當然啦,我的觀點不一定是標準答案,有不同意見也歡迎一起討論!
我的看法:一切從「受眾」出發
其實,中文還是英文,沒有絕對的對錯,關鍵在於「你寫給誰看」。我覺得發文的首要原則就是:搞清楚你的受眾是誰,然後用他們習慣的語言。
簡單舉幾個例子,幫大家抓一下感覺:
1. 海外客戶導向
比如你是做業務開發(Business Development)的,想用LinkedIn跟海外客戶搭上線,那當然是用英文發文比較好。你的潛在客戶可能在美國、歐洲,英文是他們的日常語言,用英文才能打進他們的圈子。
2. 台灣市場為主
再比如像我,教的是中文文案,或者你是平面設計師,想吸引台灣客戶,分享「怎麼做出好設計」的內容。既然受眾是台灣人,用中文發文自然更親切,也更容易被看到。
3. 求職或國際機會
如果你是想用LinkedIn找工作,尤其是外商或遠端職缺,英文可能會是你的首選。像有些朋友目標是數位遊牧民族(Digital Nomad),想接海外案子,英文貼文絕對能幫你打開更多門路。
4. 留學或海外人脈
我還遇過一個同學,他想申請國外學校,用LinkedIn經營個人頁面,跟學長姐或當地人交流,展示自己的想法。這種情況,英文當然是主力語言。
那如果中文英文都不排斥呢?
有些朋友會說:「我英文也不錯,中文也OK,想在台灣找工作,但也希望外商有機會看到我,怎麼辦?」
「開放心態」很棒,但我的建議是:別把中文跟英文混在一篇貼文裡。
比如一篇文先寫中文,下面接著貼英文翻譯,或者反過來,這樣其實不太好。為什麼?因為習慣看中文的人,看到英文可能直接跳過;反過來也一樣,容易讓讀者覺得閱讀體驗沒有那麼好,甚至直接不看。
那怎麼處理?我的做法是:分開發,各自獨立。
比如先發一篇中文版的,隔兩週再發一篇英文版的,或者反過來。
這樣的好處是,LinkedIn的動態牆上的貼文是一篇篇單獨出現的,看中文的受眾看到中文版,看英文的看到英文版,互不干擾,還能精準打到不同族群。
乾脆把每篇文都寫得更針對你的目標讀者就好!
順便提一下,我的LinkedIn到現在維持全中文,英文貼文還是0篇。
但不影響我在平台上與人交流的機會,所以重點是,先思考你的受眾是誰,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聊就行了。
別想太多,下次發文前問問自己:這篇是給誰看的?答案出來,寫起來就輕鬆多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