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我用最陽春的方式架了一個網站,上面放我的文章、服務方案和客戶回饋。

當時花了三五天爬文,自己土法煉鋼做出來,畢竟我也不確定這個商業模式是否可行,所以用最小成本測試,反正不行就算了,也不會損失太慘重,大概只花了三~五千。

很開心我決定讓這個網站繼續活著,但今年五月會需要續約主機。

雖然還有一段時間,不過我開始評估要不要改版或搬家,讓體者體驗可以變更好:例如速度更快,讓閱讀體驗更好、能讓想要和我合作的客戶,更簡單地從網站找到我的文案服務。

如果要改版我傾向找外包廠商,畢竟現在接案收入已經可以 cover 外包費用,加上我有了更明確的需求、也有自己架站經驗,和廠商溝通成本應該可以大幅降:我決定找人幫我做一個更專業的網站。

然後問題來了:我開始焦慮要找誰做?

一定是先問Google,但是Google「網站設計公司」後一堆廠商跳出來,但每看一家,我的問號就多一個:

「這間報價便宜,會不會是坑?」

「這間看起來不錯,但是誰會負責我的案子?」

「他們的溝通效率如何?會不會拖稿?會不會一直要開會?」

恐懼與風險,真的讓人不想做決定。

最後我放棄在Google挑選,我選了一位接案者,只是因為我訂閱他的電子報快一年。

說真的,我根本不確定他的服務品質,甚至他的電子報我也只是斷斷續續看了二三十封。他的電子報主要在分享接案生活、自媒體經營,很少提到他有在接網站案子。但就是這種長期的訂閱,讓我對他產生一種莫名的信任感。

而且這種熟悉感是單向的,我對他熟悉、他不熟悉我,但我卻還是選擇他。

我甚至也沒有真的很認真判斷,到底對方網站能力到哪。我就是不專精這項技術,我才要外包,如果我真的有能力檢核對方,我就會選擇自己做了。

這個經驗再一次應證,客戶決定要不要合作,其實更看重的是「信任感」,而不是能力。

所以與其擔心自己的能力不夠好,不如想想:「我要怎麼讓潛在客戶更認識我?」

也許是寫文章、發電子報,或是經營社群,重點不是強力推銷,而是讓大家透過這些內容,慢慢認識你的專業、你的想法,還有服務理念。

『熟悉感』會產生好感,這雖然詭異,但是人類大腦確實是這樣運作的。等到他們遇到需求的時候,第一個想到的,就會是那個常常出現在他們生活中的你。甚至也會因為選擇障礙、懶得思考,只好選擇最熟悉的你。

所以建立個人品牌的第一步,就是經常在市場上露臉,告訴大家你最近服務做得如何,然後等待長尾效益到來。

🌼 寫作服務

🌼 文案服務

🌼 LinkedIn個人品牌貼文

Review Your Cart
0
Add Coupon Code
Subtot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