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推薦你每天發表LinkedIn文章,除了因為這件事情很累人、還有如果不是創作者,哪來那麼多靈感?除了以上個人因素之外,我還要安慰你 : 因為「LinkedIn平台」並沒有特別在乎每日更新。
LinkedIn的存在目的是讓「小人物透過社群力量,從人脈網絡獲得機會」,可是人脈建立還是基於「價值交換」,不是「刷存在感」就能得到人脈。價值交換是比如說,我在LinkedIn上看到你的經驗「對我公司很有用」,有機會可以協助我公司這個專案順利推動,那我們可以試著談合作或挖角你,我想要從你身上取得價值,我提供金錢回報。
如果「日更內容」並不會傳達你的價值,而只是刷存在感,不見得能為你帶來效益。畢竟如果刷存在感有用,那我們每天就狂投履歷,到心儀公司的徵才信箱、或者每天在他們公司頁面留言就能錄取了,但這樣做不僅沒有用,還可能有反效果。
LinkedIn經營心法其實是「用你的經驗,彰顯自己的價值」
所以LinkedIn經營心法其實是「用你的經驗,彰顯自己的價值」,讓其他人想要開啟合作、或者提供轉職機會。請把心力花在「讓發表的內容引發別人想要向你討教、請益」,進而透過與你建立人脈的手段,完成交換價值。
不曉得你是否也是曾經是個研究生?
你應該還記得,在寫論文的時候,你想要引用的文獻一定是「在該領域當中,很具代表性的文章」,並且對你的「研究主題」有支持作用,如果你引用一些來路不明、不知所云的文章,指導教授還會不開心,覺得有損論文的可信度。
「重要的文獻」不見得是「今年最新」發表的,「作者」更不見得是「每個月發表三篇文獻的學者」。你會引用文獻,是因為「這篇內容在這個領域、這個圈子重要」,而不是因為「這個作者的產量數最多」、或者「這篇剛上架,新鮮的」。
LinkedIn完全是同樣道理,因為同樣是展現專業價值的作用,「所以內容優先於頻率」。如果你發表的文章獲得好的迴響,該篇文章保存期限可能會高達三周、甚至更久。LinkedIn演算法會特別幫「重要的文章曝光」,有越多人轉傳和引用,該篇文章生命越長,寫一篇「有用的文章」抵過「連續十天,每天寫一篇」。
所以與其日更,我更建議發表「讓讀者感受到耳目一新、醍醐灌頂,收穫滿滿」的內容,請讓自己的發言變成重要文獻,讓你的專業形象為你帶來機會。